“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电科研所作为一个为地质、设计等专业及时提供有效参数的前沿部门,从引大济岷项目可研启动起便积极部署,统筹安排,团结协作,埋头苦干,立足岗位,发扬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尽全力保障可研工作如期圆满完成。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一直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永无止境,从古时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对天空的探索有了质的飞跃。如今,比起“上天下海”,人类的“入地”之旅却由于地壳岩石阻隔而困难重重,对于大地的探索却显得手段乏陈。引大济岷工程为长距离引调水工程,主干线长133.6km、隧洞长128.6km(隧洞占比高达96%),其中二郎山隧道最大埋深2047m,莲花山隧洞最大单洞长近40km,绝大部分为复杂深埋长大隧洞。遥不可及的大地深层地质信息和错综复杂的岩体工程特性不仅是横亘在设计院公司面前的难题,更是水电科研所亟需攻克的课题。为此,水电科研所在公司的组织下开展了《引大济岷工程复杂深埋隧洞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专题》、《引大济岷莲花山隧洞专题研究室内岩块试验研究》、《软岩蠕变特性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课题》、《深埋长隧洞岩爆影响参数及评价分析专题》等多项专题工作,为引大济岷工程贡献“深”、“快”、“新”、“准”的水科力量。
“深”:使用EM3D音频大地电磁勘探系统对地质构造的有效探测深度突破2000米,属水利行业可达探测深度的首家单位。在《引大济岷工程复杂深埋隧洞音频大地电磁法勘探专题》中,完成对2000m深埋隧洞二维剖面的有效探测,并在地勘专业副总工程师王子忠的统筹部署下,积极承担起取水口段(二郎山进口,海拔1300m~海拔3300m)的音频大地电磁勘探工作,这项工作是该课题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水电科研所与外委单位合作完成了147.7km的大地电磁工作,揭示了诸多地表勘察工作不能查明的地质问题,并成功预报地质进行深孔孔位(西隧ZK5等)调整,这标志着水电科研所对地质构造的有效探测深度突破千米级大关。从大渡河边到二郎山巅,4.4km的水平线路近2000m的垂直落差,水电科研所员工蔡网锁、赵东昌、张淦等耗时半个月“行前人未走之路”,克服高海拔、缺氧等不利因素,白天进行数据采集,晚上进行数据处理,总结出自主的深层大地电磁勘探处理流程经验与方法。
“快”:依据工程特性,阵列式高密度电法勘探快速有效探查成都平原分层界限和构造信息。水电科研所员工不惧艰难险阻在18天的时间里完成了南干线21处关键位置区域9.5km的阵列式高密度电法勘探,二维剖面平均长达450m,探测深度平均80m,查明线路中各种复杂地质构造问题,有效探查到了分层界限和构造信息,并在后期的钻孔中得到印证,超前于传统地质勘察的线路探查,帮助地质专业快速调整钻孔分布,有的放矢的进行地质勘察工作。阵列式高密度电法同时被应用到了断层构造探查、富水带及岩溶探测、滑坡体形态规模划分等多个勘察工作中。引大济岷可研阶段以来,累计完成了近37km的高密度勘探任务,为高速有效、保质保量做好引大济岷勘察工作发挥奇效。
“新”:首次使用深孔全景成像和深孔声波测井(最大测深800米),并开启水平钻孔电视和声波测井设备的联合研发,填补行业空白(目前国内暂无该类型设备)。
探查深层构造,钻孔印证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探查深孔原位状态的深孔全景成像和深孔声波测井可有效解决深孔提取的岩芯状态和原位状态可能有较大差别这一难题。在引大济岷可研阶段近四个月的钻孔测井试验攻坚中,累计完成了近9800m的钻孔电视全景成像和近11700m的声波测井。在多个关键深钻孔上成功比对了原位状态与取芯状态的巨大差异并分析成因,为地质专业提供了可靠的孔内原位资料。由于工程场地毗邻多个自然保护区,水平孔替代平硐勘探也创造性地引入到了引大济岷工程中来,水电科研所不仅主动承担起了水平孔测试试验的生产质量控制工作,更凭借多年来垂直孔的工作经验有效的与成都探矿工艺所联合研发水平钻孔电视和声波测井设备,做到了边生产,边研究,再提升。
“准”:精准的科学试验资料为勘察设计报告提供可靠优质的数据支撑。及时提供试验资料是非常必要且关键的,白天高强度的试验工作后,晚上须及时处理当日的数据和编制中间资料报告。清晨6点30分,晨曦微露,空气中都还夹杂着晚春的凉意,但水电科研所的试验间却还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在开展试验前严格的进行试验环境安全检查、试样处理,一个个看似普通而又简单的试验项目,王平同志却在他普通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2个月的时间,与同事共同完成岩石常规试验600余组,岩石膨胀性试验70组。住在单位附近的杨颋,大部分时间借着月光回家,下班路上常与星辰为伴,每日到家看见的都是宝贝女儿早已进入梦乡的睡颜。虽然工作强度大,时间紧,但员工们没有抱怨,主动放弃与家人陪伴的时间,“5+2”和“白+黑”模式全力以赴,为勘察设计报告提供可靠优质的数据支撑。
高位推进的引大济岷对于试验工作而言是艰辛的,他们要直面大渡河边的狂风呼啸,要攀登见证二郎山巅的皑皑白雪,要经受喇叭河里的风吹雨淋,要夜守千池见证山林上空的星辰,要不断重复着枯燥的试验,要半夜独自处理资料享受桌前的一盏孤灯;但对于员工们也是幸福的,他们看到了别人不曾见过的风光,做到了用脚步去“丈量天下”,当看到了试验数据变成图纸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时那种自豪感是在以往单一项目上所不曾体验过的。甘于奉献的员工远不止蔡网锁、赵东昌、张淦、王平和杨颋同志,还有万家灯火已灭仍然坐在电脑前处理数据的杨小奇;总是庆幸能赶上地铁末班车的王昌明;新婚后立即投身于生产试验的刘宗棋……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努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勇担使命为引大济岷工程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因为他们大多数不仅仅是水利院的员工,更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们发挥着党员的先锋作用,怀揣着初入职场的梦想,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凭着年轻的敢想敢干敢做的一番激情,积极奋进,不负韶华!为大江大河的梦想奋进!截稿时,水电科研所全体员工仍然在为引大济岷项目持续添砖加瓦,他们硕果累累,完成147.7km音频大地电磁勘探勘测任务,37km高密度电法勘探,9800m的钻孔电视全景成像和近11700m的声波测井,600余组岩石常规试验,70组岩石膨胀性试验,40组土样,20组岩石直剪试验,70组粗粒土试验,180组骨料试验,110组碱活性试验。